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(2016年)Issuing time:2020-04-26 10:23Source: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(三)解熱鎮痛抗炎藥 解熱鎮痛抗炎藥又稱非甾體抗炎藥(NSAIDs),是一類具有解熱、鎮痛、抗炎(無菌性炎癥)、抗風濕作用的藥品。2016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解熱鎮痛抗炎藥(含解熱鎮痛抗炎藥的單方和復方制劑)的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62,323例,占化學藥總體報告數的5.2%。嚴重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2,951例,占解熱鎮痛抗炎藥總體報告數的4.7%。 1.藥品情況 2016年解熱鎮痛抗炎藥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涉及苯胺類、丙酸類、滅酸類、水楊酸類、烯醇酸類(昔康類)、選擇性COX-2抑制藥、吡唑酮類、吲哚類等9大類藥品(如圖12所示),其中包括很大比例的復方制劑,如氨咖黃敏片、復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、復方金剛烷胺膠囊等。 圖12 2016年解熱鎮痛抗炎藥類別及報告數 2016年解熱鎮痛抗炎藥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中,注射劑占79.9%,高于化學藥總體報告中注射劑的比例(64.9%);口服制劑占12.7%,低于化學藥總體報告中口服制劑的比例(32.1%)。 2.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2016年解熱鎮痛抗炎藥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中,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三位的依次為胃腸損害(44.8%)、皮膚及其附件損害(20.1%)、神經系統損害(10.2%),如圖13所示。與藥品總體報告相比,胃腸損害所占比例(總體25.4%)明顯升高。 圖13 2016年解熱鎮痛抗炎藥累及器官系統分布 在解熱鎮痛抗炎藥嚴重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中,口服制劑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三位依次為胃腸損害(34.7%)、皮膚及其附件損害(19.0%)、肝膽損害(6.0%);注射劑嚴重報告累及器官系統排名前三位的依次為全身性損害(22.7%)、皮膚及其附件損害(18.7%)、呼吸系統損害(15.0%)。 3.監測情況分析及安全分析提示 解熱鎮痛抗炎藥不良反應的突出特點是胃腸損害,占比高達44.8%,較數據庫總體胃腸損害高出19.4個百分點。胃腸損害是解熱鎮痛抗炎藥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,尤其是長期或較大劑量應用,可能導致胃腸潰瘍、穿孔和出血,其中尤以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腸道出血病例居多,應引起關注。 在解熱鎮痛抗炎藥中,注射制劑所占比例高于化藥總體注射劑的比例。注射劑報告數量位居前二位的均為短期使用的退熱針劑,其中14歲以下兒童報告比例明顯偏高。嚴重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過敏性休克、過敏樣反應、重癥皮疹、呼吸困難等,其中過敏性休克尤其以青壯年群體居多。 解熱鎮痛抗炎藥的復方制劑種類繁多。除不同解熱鎮痛藥成方外,還可能與其他類藥品成份共同組方,用于緩解疼痛或感冒等癥狀,臨床用量較大,不良反應的發生也相對較多。在口服復方制劑中,感冒藥的報告數量位居前列,嚴重不良反應以過敏樣反應和皮疹為主。一些患者長期或超劑量使用解熱鎮痛抗炎藥,可能導致嚴重肝、腎功能損害。因此,應充分權衡使用此類藥品的利弊,尤其是用于普通感冒、發熱、輕度疼痛等的治療,掌握合理用藥常識,或在醫生及藥師的指導下用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