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(2016年)發表時間:2020-04-26 10:23來源: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9.藥品不良反應/事件累及器官系統情況 2016年報告的藥品不良反應/事件中,累及系統排名前三位的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(占27.6%)、胃腸系統損害(占25.4%)和全身性損害(占10.9%)。化學藥、中成藥累及系統前三位排序與總體情況一致,生物制品累及系統前三位與總體情況略有不同,依次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、全身性損害及免疫功能紊亂。 10.藥品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總體情況分析 2016年藥品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總體情況與2015年相比未出現顯著變化。 從藥品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來源看,醫療機構占比85.6%、與2015年相比來自醫療機構的報告增加了3.4個百分點,醫生報告占比55.5%、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1.5個百分點,表明醫療機構仍發揮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主渠道作用;來自于藥品生產企業的報告數與去年持平,報告數量仍偏低,表明藥品生產企業開展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努力程度不夠;作為藥品生產企業,應進一步加強自身對藥品不良反應工作的認識,加強上市藥品的安全性研究,建立風險管理制度,強化企業責任意識,及時預防和控制風險,充分發揮“藥品安全第一責任人”的責任。 小貼士: 是不是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量增多,藥品就越不安全?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是藥品上市后安全監管的重要支撐,其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、及時控制藥品安全風險。《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》中規定國家實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,國家鼓勵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組織報告藥品不良反應。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量多了,并不意味著藥品安全水平下降,而意味著我們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全面,對藥品的風險更了解,風險更可控,對藥品的評價更加有依據,監管決策更加準確。同樣,在醫療實踐中,能及時地了解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表現、程度,并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,也是保證醫療安全的重要措施。 (二)基本藥物監測情況 1.國家基本藥物監測總體情況 2016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國家基本藥物的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59.5萬例(占總體報告的41.6%),較2015年增加2.0個百分點。其中嚴重報告4.5萬例,占7.5%,較2015年增長了1.1%。報告涉及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病例報告占83.4%,中成藥病例報告占16.6%。 2.國家基本藥物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情況分析 《國家基本藥物目錄(基層醫療機構配備使用部分)》(2012版)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部分,共分25個類別,約317個品種。2016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其中356個具體品種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50.2萬例次,其中嚴重報告4.3萬例次,占8.5%。 2016年國家基本藥物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報告按類別統計,報告數量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抗感染藥、心血管系統用藥、抗腫瘤藥、消化系統用藥、鎮痛/解熱/抗炎/抗風濕/抗痛風藥,占基本藥物化學報告的72.2%。 2016年國家基本藥物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中,藥品不良反應/事件累及系統排名前5位的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(占27.4%)、胃腸系統損害(占27.2%)、全身性損害(占9.7%)、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損害(占9.0%)以及免疫功能紊亂和感染(占4.0%);前5位不良反應例次之和占77.4%。 3.國家基本藥物中成藥情況分析 《國家基本藥物目錄(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)》(2012版)中成藥部分涉及內科用藥、外科用藥、婦科用藥、眼科用藥、耳鼻喉科用藥、骨傷科用藥6大類共203個品種。2016年國家中心監測網絡共收到203個相關品種的報告9.9萬例次,其中嚴重報告6,857例次,占6.9%。 2016年國家基本藥物中成藥部分六大類中,藥品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總數由多到少依次為內科用藥、骨傷科用藥、婦科用藥、耳鼻喉科用藥、外科用藥、眼科用藥。其中內科用藥報告總數占到總體報告數量的85.7%,這可能與內科用藥臨床使用量大,且基本藥物目錄中中藥注射劑都屬于內科用藥有關。內科用藥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祛瘀劑、溫理劑、開竅劑、清熱劑、扶正劑,此五類藥品報告占到內科用藥報告數的90.0%。 2016年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成藥部分藥品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中,累及系統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(占29.0%)、胃腸系統損害(占23.4%)和全身性損害(占14.3%)。不同劑型報告累及系統中,注射劑不良反應/事件累及系統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(占21.4%)、全身性損害(占12.7%)、胃腸系統損害(占6.5%),口服制劑累及系統排名前三位的是胃腸系統損害(占16.1%)、皮膚及其附件損害(占5.1%)、神經系統損害(占2.6%)。 以上監測數據表明,2016年國家基本藥物監測總體情況基本保持平穩。 |